三下乡|华交青年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7-10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精准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九项重点工作,引导学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6月28日至7月4日,由华东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学生骨干组成的“继非遗,语畲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进贤县池溪乡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技术赋能:科技之光点亮农业发展

访聚智慧农业,擘画振兴蓝图。实践队成员于6月29日前往进贤县农发智慧农业产业园及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园主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其生产项目强调现代农业数字化赋能。实践队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缅姜种植基地、西红柿基地培育场内部,实地参观了智慧农业的生产流程。除了参观学习,实践队还与产业园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详细了解了产业园的运营情况、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

文化传承:悠悠文墨贯古今

与非遗面对面,传承工匠精神。实践队于7月2日走进进贤县温家圳非遗制墨工艺,切身体验文墨制作工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制墨是中国一项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工艺。“墨块的制作有点烟、熬胶、杵墨、捶墨、称重、入模、定型、拆模、晾墨、修边、上蜡、描金等十二道工序,一十二道工序不可或缺。只有经历千锤万杵,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讲解员老师说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愈发重要。实践队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对非遗制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民族魂,扬爱国心。实践队一行人于7月3日前往南昌市唯一民族村——进贤县池溪乡畲族蓝家村,访问了畲族特色米酒产业“灶婆婆米酒”品牌创办人蓝春花。在蓝春花的介绍下,队员们对畲族精细的米酒酿造过程和口味醇厚的米酒感到惊叹,为畲族美轮美奂的服饰和凤凰头冠感到欢欣,同时也在知晓有些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已经出现“汉化”时感到些许遗憾……同样,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蓝家村的迁移发展,感受畲族跋山涉水的艰辛,远离故地的落寞,更被畲族人民自立自强,咬牙坚挺,在新时代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所感动。此次追寻畲族发展的脚步,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畲族人民为家园建设持续地发光发热,还有他们历久弥新的传承风尚,实践队队员们始终相信,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的前提下,从历史纵深处走来的民族文化,赓续着民族智慧,在结合时代特点与现实诉求中必将焕发生机。

脚下多沾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华东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学生骨干组成的“继非遗,语畲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智慧生态园中看到先进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于杨溪李家随着墨香感受古时文人墨客泼墨挥毫的精神意境,往畲族蓝家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蕴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华交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在实践中真切体会改革之难、骨头之硬、创新之要,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