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且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发展理念的理解,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焕发活力,2024年7月2日,由华东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学生骨干组成的“继非遗,语畲韵”社会实践队走进温家圳非遗制墨工艺,切身体验文墨制作工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制墨是中国一项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工艺。讲解员老师耐心地讲解到制墨首先需要烧烟,用小碗盛桐油,内用灯心草点燃,在无氧的条件下就燃起浓浓的烟以竹制架子架起大碗倒扣住,收集附着在碗壁上的黑烟,最后刷下收集墨粉。接着为使成品墨条带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字画,制墨老师将掺杂复杂原料的墨条雏形进行反复敲打,再用特定的模具定型,最后放置阴凉处阴干。
讲解员告诉队员们“墨块的制作有点烟、熬胶、杵墨、捶墨、称重、入模、定型、拆模、晾墨、修边、上蜡、描金等十二道工序,一十二道工序不可或缺。只有经历千锤万杵,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置身这墨的世界,仿佛随着墨香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飘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制墨的工艺过程,还亲自上手体验了制墨过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愈发重要。通过实践活动,“继非遗,语畲韵”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对非遗制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实践感悟
制墨,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一直令我心驰神往。近日,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制墨的实践过程,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经历,让我对这门传统技艺有了全新且深刻地认识。墨香萦绕间,每一份墨锭都是匠人努力的结晶,也是我国非遗文化的体现。
--张万琳
制墨实践让我大开眼界。从原材料的处理到精心搅拌、成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亲手操作才知不易,需控制好力度、温度和时间。看着墨锭逐渐成型,成就感满满。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王喆
制墨——悠长岁月的低吟浅唱,我有幸拜访了墨香四溢的殿堂,去点亮非遗历史与技艺交织的璀璨星河。汲取了匠心迸发出对技艺的赞叹,我愈发对匠人精神感到深深敬仰。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滴墨的诞生,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汗水,更承载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王延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