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0日,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红工匠”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进贤县文港镇,以非遗为线,开展主题为“揭秘非遗千年韵,传薪开新境”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制作、街头走访调研、寻求文创+非遗创新等方式,为当地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聆匠语,悟非遗匠心之守




实践队深入文港镇,怀揣敬畏之心,聆听那些流传已久的非遗故事,感悟匠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坚守初心、传承技艺的崇高精神。在徐华荣毛笔研学坊,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华荣勉励青年一代,强调传统手艺贵在坚持与勤练,并寄望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烙画传承人赵金发则分享其数十年创作历程,他擅长融入红色文化主题,并指出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掌握技艺的关键。于周信兴微雕工作室,周老师结合自身钻研八载的历程,阐释了“打好基础”与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于技艺精进的重要性。在双维印泥工作室,实践队了解到传承人张维国收藏印泥旨在研究其材料、结构演变,以深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亲制艺,触非遗文化之温



在实践环节,队员们上手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用心感悟其中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制作毛笔时,面对精细入微、环环相扣的工序,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手没握紧,精心拣选的毛发就会全部散开;烙画创作中,精准把控、分毫不差的技艺要求极高,队员们稍有差池,就会因温度过高或者力度不均导致画面线条变得粗细不一;印泥制作时,随着时间流逝,每一次瓷杵的落下都是对大家耐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亲身体验后,队员们才意识到每一项技艺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非遗传承创新贡献力量的决心。
探实况,寻非遗传承之路




为深入了解文港非遗的发展现状,实践队精心设计问卷,在镇里的大街小巷、皮毛交易市场等地广泛发放。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余份。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访谈,实践队了解到,当前文港非遗传承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市场认知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挑战。同时,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方面,如政府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以及部分非遗传承人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和发展空间。
创文产,助非遗传承发展


基于深入的调研分析,实践队敏锐地将关注点聚焦于“非遗传承”这一核心议题。为解决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这一传承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文创+非遗”的赋能路径,旨在以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非遗魅力,为文港非遗的赓续发展拓宽思路、注入活力。为此,队员们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和创意潜能,投身于非遗项目专属Logo与吉祥物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过程并非简单的图形创作,而是一场深入的文化寻根之旅。团队成员潜心钻研非遗项目蕴含的独特文化底蕴与代表性元素,力求将其精髓巧妙且精准地融入设计语言之中。这一文创实践,不仅是视觉形象的打造,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拉近非遗与年轻受众距离的重要桥梁,承载着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生、吸引未来传承力量的深远意义。
守千年文明之璀璨,寻传统文化之根脉。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极大升华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践队队员表示:“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深入传统文化的肌理,经历了一次从抽象符号到鲜活触感,从心间感悟到肩头担当的深刻转变。这段旅程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我们心中刻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印记。”